花灯里的文化自信
发布时间:2020.11.30 新闻来源:河北久久彩灯厂 浏览次数:
春节将去,元宵又来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,又称“上元节”、元夕或灯节,这是春节之后的*个重要节日,亦是汉字文化圈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。正所谓“有灯无月不娱人,有月无灯不算春”,挂花灯——这项重要的元宵民俗,古已有之。源于东汉,兴于南北朝,唐灯会为三天,宋为五天,明则为十天,清宫中从小年开始就挂花灯。幼时*为期盼的就是春节放鞭炮,元宵看花灯,只认为这两项都齐全了,才算是完完整整过了一个年。
每当元宵节至,“星月当空万烛烧,人间天上两元宵”,举国欢腾,万民喜乐,除却春节也就只此一家罢。但我们也总能够听到这样一种感叹,“元宵没什么意思”“越来越没劲”,元宵节的氛围与美好体验,真的在变淡么?
无独有偶,节味儿变淡、民俗弱势、洋节横行...这样的声音一直都存在,也确为事实。其归根结底是我们对过节的美好感觉变淡了,这种主观感觉影响了我们对“味道”的判断。父辈们大多都是从艰苦岁月走过来的人,也赶上了改革开放,但也不及我们这一辈,日子变好了,也就没有了苦中作乐,物质起点不一样,自然会少了“差距”所带来的“味道”。因此,与其说节味儿变淡了,毋宁说,我们对过节的期待变淡了。而期待之所以变淡,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变好了,我们所希望、所渴望的许多东西,不必等到过年过节才能够实现。
时代在进步,社会在发展。既然如此,我们便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仪式,也无需盲目的追崇洋节。传统不应只意味着传承、守旧,既要继承,也要发展。在我看来,花灯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,既是传统节日的外在表现,又不失时代风貌的文化内涵。花灯之上,又可猜谜,灯谜形式千变万化,内容多变,与时俱进,又可激人参与,确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。“春夜花灯,几处笙歌腾朗月;良宵美景,万家箫管乐丰年”。独特的花灯文化有着特殊的文化韵味,古时候,人们为了驱逐黑暗和恐惧感,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、祈许光明之意,现如今,人们更是赋予花灯文明和谐、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景。可见,花灯文化确实是继承了、发展了,并没有丢掉传统文化的内核。